专业知识

专业知识

电梯常见的六个盲区及分析!赶紧收藏!

2020-03-20
36次


盲区一


电梯门开关的感应盲区




电梯门有一个感应盲区,那就是过于细的物品不能被感应到。


下图是公安人员的示范,模拟手指放在电梯门中间,电梯没有感应到,直接关门了:




因为这个盲区导致的事故:



事故1:

一个小男孩,身上绑着儿童安全绳,结果进电梯时,电梯门没有感应到绳子,直接关门了,孩子就被吊到了天花板上。幸好后来绳子断了,小男孩没出大事。




事故2:

下面这个小男孩更惨,他应该是玩游戏把绳子绕在了脖子上,但是绳子在电梯关门被夹住了,他直接被绳子吊在了天花板上……




事故3:

这个小男孩是一直在拿雨伞和电梯门玩,在危险边缘不断试探,结果悲剧了,雨伞直接被门夹到了天花板上。幸好最后电梯停在了30楼,并没有发生其他事故。





事故4:

最后一个事故比较吓人,四川一位工人把电钻放地上用来挡电梯门时,由于电梯门没有感应到电钻,依然关了门,电钻反而被卡住了,最后爆炸了!




盲区分析:


上面这些事故发生,主要就是忽视了电梯门是有感应盲区的!


公安部消防局就曾经出过一个小短片,科普了电梯门的感应盲区。


短片里介绍,电梯门主要有3种:


触板式电梯门,接触到物体和人的身体,电梯门会弹开;


光幕式电梯门,通过红外线检测物体,感应到了电梯门会弹开;


触板和光幕式二合一电梯门,有2种方式可以让电梯门弹开。


 ① 触板式


② 光幕式


但是这3者都有盲区。尤其是我们现在用的电梯门一般是光幕式和二合一式的,它的感应盲区是:上下10厘米和正中2厘米,尤其是门的最下端位置。


拿来挡电梯门的物体过细,小于2厘米,很可能会被夹。比如小孩的手指、绳子、裙摆、荧光棒等。




如何避免盲区的伤害:


请告诉孩子:


进电梯时一定要检查一下,书包带、宠物绳、裙子的裙摆等等,防止被夹。


不要再拿脚、手,身体任何部位,和各种物品去挡门。


需要等人,请直接按电梯开关键。




盲区二


电梯和门柱之间的缝隙




电梯和门柱之间的缝隙,是很多娃容易发生意外的地方。




因为这个盲区导致的事故:



事故1:

奶奶带着小女孩坐电梯,孩子的手放在电梯门上,随着电梯门打开,孩子的手跟着被拉到了电梯和门柱的夹缝中。




事故2:

也是老人带着孩子坐电梯,在电梯门打开时,孩子手被夹。




事故3:

这个小女孩也是,左手扶着电梯门,随着电梯门的打开,手被夹。




事故4:

还有这个小女孩,手被夹后,妈妈怎么拔都拔不出来。




盲区分析:


根据国家电梯制造与安装规范规定,乘客电梯,这个缝隙是要小于6毫米的,就算使用过程中有磨损,也要小于10毫米。


而据某电视节目调查,3-6岁的孩子,手指厚度在5-8毫米之间。所以,电梯门的这个盲区,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来说,真的非常常见!




如何避免盲区的伤害:


家长抱着孩子等待乘坐电梯时,在电梯前至少要一米远。


家长教育孩子要离电梯一米远、不能摸电梯门,特别是在电梯开关的时候。




盲区三


电梯外门和内门之间




电梯外门和内门之间,在电梯没达到时,是空的,是盲区。


如果用力去顶撞,直接会发生如下情况——




因为这个盲区导致的事故:



事故1:

电梯的外门,其实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坚不可摧。在大力的撞击下,电梯外门是能被撞开的。




事故2:

这个直接骑着助动车的人,也是因为助动车直接撞坏了电梯外门,导致坠入电梯井的。




事故3:

浙江义乌有一名6岁小男孩,因为朝电梯的设备操作控制箱小便,导致电梯故障停到7楼、8楼中间,但他试图从电梯轿厢与电梯井壁的空隙里爬出来,结果,掉进了电梯井里。




事故4:

这一家三口被困在了25楼与26楼中间的电梯里,孩子获救后,爸爸在爬出电梯瞬间,坠入电梯井身亡。




事故5:

这个小女孩也被困在了电梯里,但她一直试图在扒门,看得人后背发凉,要是电梯突然动了,小女孩很可能也会突然坠下电梯井。




盲区分析:


事实上,直梯是分2扇门的,只有当电梯运行到当前楼层,2扇门同时打开、关上,才能安全坐电梯。


而2扇门之间,存在一个东西,叫电梯井,电梯就是在这个井里上上下下。


如果电梯没停稳就上电梯、撞电梯外门、扒电梯内门,就很容易发生事故。




如何避免盲区的伤害:


一定要电梯停稳确认无误后才能上。


不要倚靠、撞击电梯门。


电梯故障停运后,不要扒电梯门。


当被困在电梯里时,可以:


长按电梯里的紧急呼叫按钮,进行求救。


用手机拨打电梯内张贴的救援电话,或者直接拨打110求救。




盲区四


踏板与围裙板之间的缝隙




有宝爸宝妈们喜欢给孩子穿软底鞋,但是穿软底鞋走自动扶梯时,很容易被夹。



因为这个盲区导致的事故:



事故1:

广东深圳的一个男孩,下电梯时将脚靠近电梯侧面的缝隙,被夹。




事故2:

广东云浮,一个爸爸带着儿子做扶梯,儿子把脚放在电梯围裙板旁,被夹。




事故3:

3岁的孩子,在乘坐商场手扶电梯时,被硬生生夹断了4个脚趾。




盲区分析:


电梯的踏板和旁边裙板大概有4毫米的间隙,孩子的小鞋、小脚,一不小心就会被绞进去。



如何避免盲区的伤害:


要让孩子双脚稳站在梯级中间,不要将脚靠近梯级边缘。




盲区五


踏板之间、踏板与末端梳齿间的缝隙




很多孩子都是在电梯到达的时候,容易被夹。




因为这个盲区导致的事故:



事故1:

北京一个14个月大的女孩,在扶梯上逆行向上跑,摔倒后5根手指被电梯夹断。




事故2:

还有这个2岁男孩的手指也被扶梯绞进去了,哥哥使劲拔也拔不出来。




事故3:

这个小男孩,是脚被绞了。



还有些爸妈会把婴儿车推上扶梯,放在踏板上,但事故频发。



事故4:

这个妈妈推着童车下电梯,车里坐着两个孩子,婴儿车放不稳直接往下滚,幸好爸爸在下面反应快,接住了婴儿车。





事故5:

这个妈妈也是推着婴儿车下行,孩子、车、妈妈一起翻倒。




事故6:

这一个是推着婴儿车上行,翻倒。



还有就是家长抱着孩子站在两个踏板相交线的位置,没有站稳,失手摔了孩子。



事故7:

奶奶抱着二宝,恰好站在2个踏板中间,踏板移动,奶奶重心不稳,孩子脱手,二宝坠亡,大宝被妈妈丢下,整个人倒在运动的台阶上。




事故8:

妈妈抱着孩子在电梯上自拍,结果没站稳,孩子脱手,坠亡。




盲区分析:


电梯的齿梳虽然缝隙不大,但孩子的手指来说,放在上面,是很有可能被夹的。


万一孩子坐在了电梯上,衣服也可能被扯进去:



而婴儿车的轮子,跟商场购物车不一样,是不能被扶梯的梳齿固定住的。




如何避免盲区的伤害:


不要让孩子在扶梯上逆行、行走、奔跑、玩耍。


不能让孩子坐在自动扶梯上。


双脚要站在梯级踏板的黄色安全警示边框内。


不推婴儿车上扶梯。





盲区六


自动扶梯上的扶手




孩子的手随着电梯扶手移动,很容易整只手都被缠进去。




事故1:

这个温州的2岁半男童,手被卡在了扶手槽里。




事故2:

这个小女孩的手,手被夹了。




盲区分析:


扶手下面其实有缝隙,万一孩子的手一直放在扶手上,很容易随着扶手带的运动,被夹。


关于扶手,还有很多贪玩的孩子会爬上去,但扶手是一直在运动的,且力度不小,在上面翻倒跌落的孩子,让人不忍心看。



事故3:

云南3岁的一个女童在商场4楼的扶手电梯旁玩耍,不慎从电梯跌落至商场大堂,送院期间抢救无效死亡。




事故4:

广东东莞2岁女童从电梯扶手上落下,颅内出血,胸部挫伤,所幸没有生命危险。




如何避免盲区的伤害:


牵着孩子的手坐扶梯。


不倚靠在扶手带上。


不要让孩子攀爬扶手带。


还有最重要的一点,每个扶梯都会有【紧急停止按钮】,上端和下端都有。


标签

联系我们

地址:中国-广东省河源市中山大道218号万隆城B1112-1117室

手机:139-0263-2272

电话:+86-762-3833133

传真:+86-762-3887177

邮箱:dgydec@163.com

二维码

移动端浏览官网